案例名称:动物生产学
教学单位: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案例类型:自编 课程名称:动物生产学
授课教师: 王琤韦华 授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大三本科生
1.课程介绍
《动物生产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第六学期开设,2学分,共34学时,主要介绍动物生产过程,提高学生对动物生长繁育的认知。学好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于加强生物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也具有积极意义。本课程以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2.课程特色
《动物生产学》是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的课程,授课主要内容包括畜牧生产的基本理论、生产知识、技术措施等,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目前的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对国内外涌现的新科技、新技术吸收不足。因此,将学科前沿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促进学生对动物生产领域研究动态及前沿的了解、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课程专业特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科学创新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完成专业以及思政教育。例如在选题阶段,让学生体会到课题研究的意义,应该满足行业需求、国家需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数据处理阶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3.案例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要举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学体制的改革。目前《动物生产学》教材中关于国内外畜牧业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较少,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专业教育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从教学上引入学科前沿内容极为必要。
《动物生产学》中的教学内容偏理论而少实践,学生在教室里单纯听理论讲解会枯燥无味,而且不易理解。如在讲授维生素A在动物生产中应用时,教材上仅仅是讲述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在动物养殖具体的使用及效果不能详细讲述,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引入生产实践中实际案例,具体讲述在饲料中维生素A的添加数量对试验动物具体指标(如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肉质等)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对维生素A的使用有直观的理解,原有枯燥的生理功能也能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许多高校已意识到产教深度融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动物生产学》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融入了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学科前沿的内容。将生产实践融入《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有利于推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让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在课程学习中既能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能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开拓专业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4.案例描述
《动物生产学》中养猪学是重点章节,其中第三节猪的饲养管理贴近生产实际,在本节内容讲解中,要让学生掌握生猪饲养的注意要点,每个阶段猪的生理状况,其中,仔猪的饲养管理是重中之重。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将仔猪饲养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仔猪的肠道健康,饲料配制的等问题,设计典型的案例情景,分阶段实施教学内容,将课堂教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糅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的学科前沿,从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阐明仔猪的消化机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专业知识的了解。
在课外教学中,鼓励有专业兴趣的学生参与养猪相关的科研的训练,并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撰写发表相关论文。通过科研训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在班级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带动全班的学习热情。
5.反思与总结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希望能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纳入生产企业提供的最新实践内容和行业动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依托课内教学,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动物生产学相关的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指导学生主持完成5项与动物生产相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